查看原文
其他

七秩风华 南理记忆丨二道门:风雨沧桑犹如故,二分美景八分情

邀您了解校史的 南京理工大学 2024-03-23



编者按

峥嵘七十载,砥砺再出发。从哈军工到南理工,无数热血自此挥洒,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谱写报国华章。穿二道门踏三号路,多少岁月在此荏苒,往事如烟,回忆不散,故事代代流传。


人以史为鉴,校以史明志。岁逢南京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官微特推出《七秩风华 数说南理》专栏,抚今追昔,找寻带有独特烙印的共同记忆;知古鉴今,感受前辈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


发端于哈军工,扎根于孝陵卫

七十载栉风沐雨,七十年风雨兼程

南理工的发展壮大

根植于不变的坚定信仰

无论是彼时的

哈军工人、炮工人、华工人

还是如今的南理工人

都肩负着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使命

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学校发展新篇章

且让我们一起溯源历史长河

透过泛黄的老照片

与镌刻时光印记的珍贵史料

追寻共同的南理工发展记忆




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学,有一道门将校园分为南北两部分,即教学区与居民区。它被唤作“二道门”,名字也许普通简单,但是对于每一个南理工学子来说,却都是心中无法磨灭的印记。



它巍然屹立

比学校还要年长

年岁至今已逾七十余载


它因何建立

它见证了怎样的世事沧桑

又如何在历史变迁中留存至今

今天,我们走近二道门

寻古探今

一起看它的历史变迁



阶段一:

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时期

 (1947-1949)



▲中央训练团大营门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自渝还都。国民党中央训练团随迁南京后,进驻孝陵卫。1947年初夏,中央训练团改日本人柱墩式北营门为柱廊式营门,工程历时两个月。8月,营门竣工,因其为原中央训练团的主要大门,故称为“大营门”。营门“形制颇为雄伟”,为南北朝向门楼,高9.2米,宽19.5米,厚3.15米,三门四楹,上部中空无盖,从西侧楹柱内攀梯可至横额顶。栅栏铁门,楹柱缀饰宫灯,内设警岗位,外侧两边还建平顶岗亭两座。其形制略似法兰西凯旋门,故亦有“凯旋门”之称,寓抗战胜利、“国都”光复之意

(参考《孝陵卫营房漫话》,王虹铈著,第70、217页)


▲拆除日军营门建设之新营门内景



 阶段二:

二野军政大学、

华东军政大学等校时期

(1949-1962)


1949年

百万雄师过大江

惹钟山风雨,亦天翻地覆


1949年5月4日,中原军区军政大学进入南京,入驻孝陵卫,改称为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1950年1月,华东军大第二总队进驻孝陵卫。大营门上的字样也随之先后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和“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第二总队”


▲二野军大校门


1951年1月,华东军大改编成南京军事学院和华东军区高级步兵学院。南京军事学院设在华东军大原国民党“国防部”旧址。以孝陵卫营房的第二、四总队为主,组建华东军区高级步兵学校,训练军区和三野营、团级军政干部,择营房作为步校校址。


华东军区高级步兵学校时期的营门,横额是一颗五角星,左右各有6个字,经核实,这12个字是“保卫伟大祖国,维护世界和平”。1951年3月,根据总参谋部统一全军各军事院校番号要求,将华东军区高级步兵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高级步兵学校,排序第三是序列第三野战军的缘故,简称“三高”。


1952年1月23日,毛泽东批示:“同意总高级步兵学校改设南京,并与第三高级步兵学校合并”,总高级步兵学校得以落户孝陵卫营房。1953年1月10日,总高级步兵学校在孝陵卫营房举行这也其正式成立仪式,也即第一期开学典礼。


▲总高级步兵学校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阅兵式


“总高”时期,营门横额正面刷上毛体“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八个大字,这是“总高”凝练的校风,即“抗大”校风。1953年,“总高”临宁杭公路又建营房新门,原大营门成为进出营区南北的第二道营门,从此有了“二道门”之称。


“总高”撤裁后,1959年,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驻扎在沈阳的高射炮兵学校南迁至南京,进驻孝陵卫,接收“总高”校址。


(参考《孝陵卫营房漫话》,王虹铈著)



阶段三:

炮兵工程学院时期

(1962-1966)


今天的南理工与二道门结缘

始于炮兵工程学院时期


1962年,出于革命事业与军队建设的考虑,炮兵工程学院与高射炮兵学校克服了问题和争论,从人民炮兵发展的利益出发,实现了营址对调。“炮工”三千多名师生或源北国,或源上江,或从塬上,舟济车载,落户南京城,入驻孝陵卫。


炮兵工程学院的学员,是学生也是军人,上学就是入伍,入伍首先得下部队锻炼。1960年,新学员去广东韶关马坝火箭炮部队锻炼。1964年入伍新学员,随南京军区炮66师,参加10月16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防空警卫任务......


孝陵卫营房熏陶出具有军营氛围的大学校园。炮兵工程学院到南京后,修订了人才培养标准:“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又红又专的国防技术人才”,原先“总高”俱乐部改称大礼堂,两边侧门上订缀“红专结合”的口号。“炮工”是培养国防技术人才的部队学校,学校就是个大营房,营房的人都是军人。

(参考《孝陵卫营房漫话》,王虹铈著,第160页)


▲炮兵工程学院的教学活动



这个时期

二道门内侧面横额是毛泽东手书

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而奋斗”

外侧则依旧为

“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


▲炮兵工程学院时期的二道门


由上图可以看到

彼时二道门南(今致远楼前)

有一棵巨大的松树

可惜80年代被狂风吹倒了



阶段四:

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时期

(1966年至今)


▲华东工程学院时期,二道门外侧面“团结紧张 严肃活泼”八字内容并没有变,只是原来的八一军徽变成了五角星


1966年,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炮兵工程学院脱离军队建制,易名华东工程学院。与其命运相连的还有军事工程学院、军事电讯工程学院。


同一份文件上命令:军事工程学院改为哈尔滨工程学院,不久迁往长沙。但若干年后恢复军队建制,成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事电讯工程学院改成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在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扫雪队伍经过二道门


▲二道门雪景


1984年2月29日

学院通过征集确立并发布了

“团结 献身 求是 创新”的八字校风

鲁南八路军出身的书法家武中奇

题此校风于二道门上

给予学生勉励


南京理工大学是少有的把“献身”一词写入校风的高校。对于南理工人来说,“献身”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奋进姿态,是不怕牺牲,干惊天动地事,是甘于奉献,做隐姓埋名人,是不懈追求,永葆执着进取精神。南理工人虽然脱掉了军装,但军工血液仍在每一个南理工人的血管中奔腾流淌。


“独臂总师”祝榆生华发出征,实现自主研发主战坦克的历史性跨越;罹患重病的胡卫焚膏继晷,把“最后一次心跳”献给国防科技事业;“三冠王”王泽山院士坚守一线,致力国防事业、教育发展、科学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标识亦以“献身”二字的“献”字为来源


南理工人不怕牺牲、甘于奉献、不懈追求,构筑起闪耀着南理工底色的“献身”精神。


脱离军籍的几十年里

华东工程学院

先后改名为华东工学院

和沿用至今的南京理工大学


尽管身份变更,名称更迭,隶属改变,但学校的初心使命从没有改变,始终坚持哈军工鲜明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进行着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原哈军工继任校长刘居英后来说:“‘哈军工’因为历史的原因不存在了,但‘哈军工’精神应该在分建‘六校’身上发扬光大。”

(参考《孝陵卫营房漫话》,王虹铈著,第207页)


▲1998年的二道门


▲致远楼建成之前的校园与二道门


在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学校园内

二道门和门前的求是路(即二号路)

仍是同学们心中绝佳的拍照取景地




现在的二道门历经高射炮兵学校、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等阶段,其间沐风经雨,安然如故




过去的七十年

二道门历经风雨沧桑,屹立不倒

未来,它必将风采依旧,见证华年

新时代的南理工

培养杰出人才,打造国之重器

新时代的南理工人

踔厉风发,笃行不怠

将继续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一如这座二道门



往期推荐

南京理工大学70周年校庆公告(第三号)


七秩风华 数说南理丨军工底色,一院相承


出品丨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策划丨新媒体中心

参考丨《孝陵卫营房漫话》,作者王虹铈

图片丨档案馆 《孝陵卫营房漫话》

 往期推送 官微图片库

文字丨安嘉栋

编辑丨安嘉栋 孙樱芝

初审丨杨钰婷 褚易凡

审核丨卢晓云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